罗家巷
罗家巷呈南北走向,起于府前中路,止于李纲中路,长度250米,宽1.5米。旧时,因巷子内聚居罗周文公后裔而得名。罗周文系罗姓入沙始祖,公元820年沙县尉。文革前称罗家巷,文革时称解放路九巷,文革后为府西路罗家巷,现为罗家巷。最近修缮时间为2018年11月。罗家巷曾经辉煌一时,沙县电力工业创始人潘伊铭故居位于巷子东侧。曾是酒厂、酱油厂、锯板厂等加工作坊的聚集地。
曲 巷
曲巷,巷内多弯曲而命名,起于府前中路,止于李纲中路。长300米,有9处弯,堪称“柳暗花明,峰回路转”。文革前曾为梯云巷、曲巷,文革时为解放路三巷,文革后为府西路曲巷,现为曲巷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,位于巷内的沙县酒厂曾名噪一时。
班 厝 巷
班厝巷呈南北走向,由府前中路至李纲中路。文革前曾为班厝巷、中山六巷,文革时为反帝路六巷,文革后为中山路班厝巷,现为班厝巷。旧时巷内多住班姓人家,因而得名。
巷内醇香磨坊闻名县城,曾生产磨米粉、芝麻油和花生酱等。现巷内因集粹沙县美食烧饼老字号而驰名。烧饼,也称葱肉饼,状元饼,由花椒饼演变而来。传为南唐时高桥人张确因携带烧饼作干粮进京赶考,状元及第,后人便称烧饼为“状元饼”。2003年12月,被中国饭店协会认定为“中华名小吃”。
田 公 巷
田公巷呈南北走向,南面正对悬索桥,是府前中路至李纲中路连接通道。文革前为田公庙巷、中山路五巷,文革时为反帝路五巷,文革后为中山路田公巷,现为田公巷。因巷南正对面有田公庙而得名。田公原姓雷名海青,唐代天宝年间,为宫庭乐工,专司管理梨园子弟。殁后梨园子弟奉祀他,尊其为祖师爷。唐肃宗时,追封“太常寺卿”。宋高宗时,加封“大元帅”,俗称田公元帅,主管戏剧,后世奉为音乐之神。
池 尾 巷
池尾巷呈南北走向,从府前中路至李纲中路。旧时,因位于龙池坊之南而得名。文革前曾为池尾巷、中山路四巷,文革时为反帝路四巷,文革后为中山路池尾巷,现称池尾巷。池尾巷民国时人称“烟花巷”。沙县广播电视台(广播站)曾在巷子东侧办公。现今的池尾巷堪称“沙县小吃集市”,是豆干、烧麦、喜粿、米冻皮、芋头果等地道小吃的荟萃之地,在此可窥沙县民俗风情。池尾巷还是微电影《小吃父子》主要场景地之一。
清 水 巷
清水巷呈南北走向,是府前中路至李纲中路连接通道,古时因位于清水坊之北而得名。文革前曾为清水巷、中山路三巷,文革时为反帝路三巷,文革后为中山路清水巷,现为清水巷。清水巷西侧曾是凤岗镇办公地,东侧建有基督教堂福音堂。
清水巷是沙县现代医学的发源地。清同治年间,美国基督教新教卫斯理宗的美以美会从福州进入沙县传教,把西医带入沙县。清宣统二年(1910年),美以美会在清水坊真源堂布道所设附设医馆。沙县始有现代西医。1918年,美以美延平年议会教将沙县真源堂医馆改为美以美施诊所。1921年,美以美扩建真源堂为福音堂,购置右侧民房开设美以美施诊所。1928年,施诊所迁入中山路79号新建的两层建筑,改名为美以美医院,设门诊和住院部,开设10张病床。抗战期间,部分省属机构和单位内迁沙县,县城人口剧增。美以美医院接受教会资助,扩建院舍,增聘医师护士,扩大规模。1941年,美以美医院改称沙县卫理医院。1951年9月,沙县人民政府卫生科接办沙县卫理医院,与原沙县卫生院合并成立沙县中心卫生院。1956年11月,沙县中心卫生院改称为沙县医院。